“聆听榜样故事·汲取科研动力”系列推文(第六期)

发布者:张嵘发布时间:2025-06-04浏览次数:10

个人简介:张蔚,中共党员,艺术学院教师,教授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入职以来,主持及参与国家级、省级项目3项,厅级项目60余项,并多次获奖;发表学术论文21篇,其中核心论文10篇;参编教材4部;先后被学校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骨干教师”“双师型教师”。

“三位一体”创新模式:螺旋式上升中的教研相长之道

张蔚老师通过“教学—科研—实践”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,走出了一条“以研强教、以教促研、教研互哺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她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,正是其“教学反哺科研、科研反哺教学”理念的生动体现——课堂成为学术的试验田,学生成为研究的合作伙伴,教学中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,而科研成果则转化为教学资源。在“教”与“研”的螺旋式上升中,实现了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的双重提升。张老师认为,教学并非知识的单向传递,而是科研火种的播撒;科研也并非理论的孤芳自赏,而是教学创新的源泉。十九年来,她始终在“教”与“研”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探索,如何让课堂成为学术思想的孵化器,让科研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南针?

坚定研究方向:从课堂实践到学术突破的探索之路

张老师的科研之路始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日常教学。在指导学生分析名画色彩搭配的过程中,她发现传统鉴赏与设计应用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——学生虽然能够识别经典配色,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创意设计。这一教学痛点成为她研究的起点,她开始系统地记录课堂案例,收集学生作业样本,逐步形成了“名作鉴赏——色彩解构——创意转化”的三段式教学模式。当张老师收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《四川戏剧》的录用通知,获悉其论文《从名作鉴赏到设计应用的色彩创意探索——基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》已被收录时,内心倍感振奋。这一成果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其研究方向的学术价值,更进一步激发了她深入探索的热情。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,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。

文化资源活化研究:从地方考察到旅游产品开发

在带领学生考察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,张老师发现,尽管学生能够记录民俗、建筑等文化元素,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可落地的旅游产品。她敏锐地察觉到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紧密联系,并确定了基于“文化资源活化利用”的研究方向,聚焦于“地方文化IP的旅游转化机制”。在随后的几年里,她申报了多达20项关于地方文化的厅级项目,并分别获得一、二、三等奖,从仰韶文化、巩义石窟文化、根族文化、河洛文化到文化品牌,对地方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索。通过这些厅级项目,她完成了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模型的构建,验证了其对区域旅游经济结构升级、文化传播效能提升、文旅产业生态重构的显著影响。这些研究虽然聚焦于局部,但为后续拓展至省级、国家级课题提供了关键假设和技术路线,实现了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逐步深耕和不断突破。

张老师的历程印证了“教学出问题,科研找答案;科研得结论,教学再验证”的良性循环。正如她所说:“讲台是思想的试验田,学术是实践的升华器——这或许就是教师科研最美的样子。”

榜样寄语:以教启研,以研润教,在教研相长中深耕学术沃土,将教学痛点转化为创新火花,用科研之光点亮育人之路。